1.企业劳务用工存在的难题
一是劳务分包合作模式存在风险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:部分劳务分包单位、劳务派遣公司存在管理不规范、制度体系不健全、合法合规意识较弱等问题;个别劳务公司为降低用人成本,在劳务人员社保缴纳等方面采取“漏报、瞒报、低报”等手段降低支出,违法违规雇佣临时人员,劳务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,一旦产生欠薪逃跑或携款逃跑问题,会将风险责任推给工程承包企业;大多数劳务分包单位责任感较弱、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,导致劳务人员与分包单位产生纠纷后,往往会到工程承包企业信访或寻求解决。
二是业主方指定分包增加用工管理难度。部分项目业主将工程总包给施工企业后,又通过附带合同等形式自行指定劳务分包队伍,事实上剥夺了施工企业对劳务单位、劳务人员的选择权,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。这种现象在铁路项目中相对较为突出。鉴于业主方(或甲方)在工程款结算、工程验收等拥有更大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,施工企业很难对业主方指定的分包队伍进行有效控制,施工协调难度大、进度慢,工程质量难以保证。
三是劳务人员管理存在多个难点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:劳务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较低,责任心相对不高,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以“主人翁”心态对待工作;劳务人员流动性大,教育培训难以及时跟上人员变动,很难做到全面覆盖,且存在“投入大、收效小、难组织”等问题;劳务人员学习意识较为淡薄,文化素质普遍偏低,学习的主观需求和学习能力不足;受制于项目一线客观条件,对于劳务人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欠缺,导致教育方式简单僵化,培训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,教育培训考核缺失,对劳务人员学习成果考核流于形式。
四是人工薪酬刚性增长加大企业成本压力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度调整,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,施工企业往往面临“用工荒”现象,只有用高工资来吸引人员,导致人工费不断上涨;随着物价上涨及观念的变化,劳动力价格逐步攀升,且因为人工费上涨具有一定刚性,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加大。
2.相关对策和建议
进一步规范劳务用工市场管理。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劳务市场管理,加大监管力度,保证农民工流动的有序性,保障雇用双方的共同利益。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务单位、劳务队伍的监督审查,建立劳务队伍管理台账,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并定期对合格的劳务队伍进行公示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,积极推进国际人力资源数据库、国内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,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、公正公平的劳务市场人员信息档案,实现劳务人员的信息化管理,提升了劳务人员管理、调遣、使用的效率和效果。
进一步推动劳务组织专业化规范化。应充分发挥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依托和引领作用,结合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众多、劳务人员需求大、亟需建立稳定劳务关系等特点,促进大型施工企业更多地吸纳有信誉的劳务企业与自己建立长期、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。不断创新劳务用工合作模式,吸收一部分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队伍附属于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,并在合同签订、社会保障、生活安置等方面为工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。
进一步提高劳务人员管理水平。企业应运用信息化手段,建立和完善劳务合作单位、劳务人员信息库,定期对不同工种的工人工资水平、福利社保等信息进行调查分析,用以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劳务人员工资水平,或用于整合劳动力剩余资源向劳动力不足的地方调剂,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。企业要坚持“以人为本”原则,真正将对劳务人员的管理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,把劳务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切实提高劳务队伍的薪资福利,提高劳务人员从事施工作业的积极性。
进一步提高劳务人员教育培训质效。重点抓好四个方向:加强教育培训统筹协同,打造联盟型、卫星型劳务分包合作伙伴,推进劳务分包企业的教育培训管理意识和水平提升。
完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,用工企业制定统一的劳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,充分保障各方面资源的配置,探索将培训纳入工时计发工资,充分调动劳务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。
突出“因需施教”和“因人施教”,加强劳务人员教育培训需求分析,开展更具针对性、实用性的教育培训;根据劳务人员的学历层次、年龄结构、技能水平等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。
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,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培训渠道,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,引入动画、幻灯片、自媒体(微信、网络直播)等传播手段,寓教于乐。
强化教育培训效果考核,严格进行教育培训考核,开展培训结业考试;把培训效果考核延伸到生产实际中,让教育培训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务。